奔向田野,叩击远古文明大门的考古青年,立志用美好的青春年华,追求考古学的中国特色,中国风格,中国气派——
人生的宝藏,就在考古的田野里
本报记者 安胜蓝 彭景晖 龚 亮 李丹阳
【聚焦·考古青年】
他们的眼睛非同寻常——那是代表当今人类,看到先人遗存的第一双眼睛。
他们很年轻,却天天与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事物打着交道。他们拥抱科技与时尚,却心甘情愿舍城市之繁华而取山野之寂寥。他们面对的是残垣断壁,砖石瓦砾,却能从中解读出无穷的奥妙。
他们是考古青年。别人眼中的“酷炫神秘”,他们早已习以为常。
“我们研究人类的过去,定位人类的现在,服务人类的将来。”考古青年这样评价自己的事业。
背上行囊,走向田野,考古青年似乎离人群焦点有些远,却是离人类
历史本源最近的人。他们用双脚丈量广袤中国大地,用双手拂去历史尘埃,为沧海桑田拨云见日,为往圣绝学承上启下。
上下求索 考古青年的浪漫主义
西汶艺术网谈到与考古的结缘,考古青年们十分坦诚:有的是因为一颗好奇心,有的是因为机缘巧合。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入了此门,选择从事考古事业的他们,都将考古作为自己的一生所爱。
“我从小常在野外玩耍,喜欢无拘无束的感觉。当时志愿里和野外工作有关的除了地质就是考古,我报了考古。”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王永强说,他对考古专业是“一见钟情”。
在他看来,考古的神秘正是其美妙之处,激发着他的求知欲。一点点揭露未知文明,解开一道道谜题,成为他源源不断的动力。2015年,他主持发掘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,找到了中国最早的用煤遗迹,将中国使用煤炭资源的历史最少上推千年。“这种满足是普通人无法体悟到的,跟小孩子得到一块糖一样,甚至比糖还甜。”
当然也有不少人是“误入桃花源”——被调剂到考古专业,经历了迷茫,最终对考古“日久生情”。“说实话,当初考古不是我的第一选择。”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大海坦言,“可后来,一切积极因素在我求学和职业生涯中萌发。”